电话咨询

0731-85357800

移动二维码

移动二维码

移动二维码

返回顶部

“千里湘江第一桥”!架起一座城市的腾飞路 |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⑮

2021-06-02 来源:原创 浏览量:4101
  千里湘江的第一座大桥在哪?不在湖南省会长沙,在毛泽东主席家乡湘潭。
  62年前的一天,随着第一锹土被铲起,一座牵动湘潭市乃至湖南省的大桥——湘潭大桥破土动工。它被誉为“千里湘江第一桥”。在国家交通运输部史料记载中,它是全国最早的大型公路肋拱桥;在《湘潭市志》记录里,它是世界各国游客前往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的重要通道;在湖南建工集团司志中,它扮演城市“主动脉”,栉风沐雨六十载,印证了建工的硬核品质。
  现任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建工四公司”)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欧阳岁熟是土生土长的湘潭人,其父亲欧阳可人作为建工四公司的职工,当年全程参与了桥梁建设的施工。欧阳岁熟的姑祖母就住在江边的九总,他经常从乡下去姑祖母家玩,有从骑着自行车到开着小车穿梭这座大桥的经历。于他而言,这座桥,是家乡情结,更是国企人的自豪与荣耀……
  △湘潭大桥。
  回溯“第一桥”渊源,应时势而生
  湘潭大桥建成之前,湘江上还未有过一座公路桥,人们一直靠渡船往返过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运输日益紧张。据《湘潭市志》记载:1958年前,湘潭渡口日渡车辆300多辆次,人流量1万余人次。到1959年,每天过渡车辆增至2700多辆次,人流量2.5万人次,江面交通经常堵塞,汽车待渡排队常长达一公里,等渡时间一般是二至三小时。遇到汛期或雾天停渡,人们只能望江兴叹。
  不仅市民的出行受到影响,工矿企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特别是,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故乡,湘潭必须要有一座大桥来连接两岸,完善对外交通,方便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政要、名人、游客等前往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湘潭也需要有一座地标性建筑来助推城市的发展和展示城市的实力。
  1959年10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正式下达了修建湘潭湘江公路大桥的任务书。同年11月2日,湘潭大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湘潭大桥任务书(部分)。
  根据任务书,大桥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九墩八孔空腹拱形桥,桥长605.2米,加上东西引桥,总长1515米,桥面宽21米,可并行五辆载重汽车和通行重型坦克,总投资1400余万元。该工程由当时驻湘潭的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参与施工建设。湘潭大桥比长沙的第一座湘江大桥(现在的橘子洲大桥)早了十来年,故有“千里湘江第一桥”之称。
  土洋结合,变不可能为可能
  欧阳岁熟常听父辈们提起,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吃、穿、用奇缺。加之,施工条件差,施工技术落后,更没有专业的大型施工设备。可以说湘潭大桥是人工“挖、挑、担、抬、拉”出来的。
  欧阳岁熟整理过多位当年建设者的口述资料。他说,当时,建桥面临最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材料紧缺,一方面是凿岩石技术难以突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桥的建设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建桥墩时必须把河底松动的岩石打掉,不然桥墩就会跨。1959年11月开工,来年5月就进入汛期,他们只有半年的时间建桥墩。”欧阳岁熟说,当时为了赶在洪水来临前完成桥墩基础,两个技术员发明出了一种“火箭式冲击钻”进行挖岩,解决了凿岩石的难题。正是这种只需要两个人操作的“土洋结合”工具,将以往需要上百人次进行的挖岩工作提高速度500倍以上,使得原本需要3年的工程量,在短时间内得以完成。
  △运输预制构件下河的机桥码头。
  据资料记载,施工期间,由于没有专业的设备,这种“土洋结合,自力更生”的办法随处可见,工人不但改造了手摇泵,改造了镗孔机、活动上土机、扎丝回送器,更是在没有大型设备的情况下,将钢筋拱架和木质架结合在一起,进行拱架搭设。
  在这样缺乏设备、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大家的精神却异常饱满。当时施工现场人山人海,热火朝天,哨子一吹,大家行动非常快,背起扁担、锄头马上就上工地。
  △钢拱架在浮船鹰架上的全貌。
  1960年,当时还是湖南大学路桥专业大三学生的田书邵就在大桥施工现场实习,田书邵曾对媒体回忆当时见证的一幕幕奇迹:20天挖好了所有桥墩的锅形基础;10天赶制了5000多只竹笼、打捞了9000多立方米卵石;5个月捣制了3万立方米混凝土;3个月内完成全部吊装任务,湘潭大桥“龙”形初成。
  在这场浩大的建桥战役中,除3000多名建桥工人外,自愿参加建设大桥义务劳动的还有驻潭部队指战员,有学生、工人、干部、农民,共计约40万人次。
  疏通要塞,奠定工业城市基础
  1961年10月1日,历时一年零11个月的修建,湘潭大桥迎来通车。通车那天,红旗飘飘,鞭炮震天,鼓乐齐鸣,数以万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和湘潭市民一起雀跃着、鼓舞着、欢呼着庆祝大桥通车。毛主席亲笔为湘潭大桥题名,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华国锋为大桥通车剪彩,数十辆大小汽车列队缓缓从桥上驶过。
  △湘潭大桥通车现场。
  湘潭大桥的通车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因为这不仅是湖南省建设的第一座跨越湘江的公路大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参观毛主席故居的重要通道。
  欧阳岁熟告诉记者,大桥建成后,G107、G320两条国道得以贯通,湘潭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以解决;城东与城西连接后,逐渐汇集了大型的商业中心,“湘钢”“湘缆”“湘电”“江麓““江南”等大型工厂迅速发展起来,湘潭成了闻名全国的工业基地。
  先进设计,吸引国外专家驻场学习
  上个世纪80年代,湘潭的市民要使用煤气,管道要过江成了难题,如果从水下铺管道,不仅难度成倍增长,成本也超出预算范围。
  欧阳岁熟说,后来专家对大桥的图纸进行了比对,发现当时就已经预留了过江煤气管道,还有电讯、电力、电缆暗槽。“建设桥梁是百年大计,当时设计的预见性、先进性、前瞻性可窥一斑。”
  △铺设沉井的下水滑道。
  曾在该工程施工时担任过工长、后来曾担任过建工四公司科研所所长的陈振谋向欧阳岁熟提及一个细节,大桥施工期间,越南交通部还派来了8名专家驻现场学习长达半年之久。
  据国家交通运输部权威资料记载,湘潭大桥是全国最早的大型公路肋拱桥。桥型古朴庄重,尤其是民族传统风格的亭式桥头堡,在全国更是罕见。
  桥头堡是和桥一起建的,建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解放军巡逻守卫。如今,桥头堡设计成了展览室。堡内安装金色五星的大宫灯,并绘制了浮雕。每到节日,桥头堡上便张灯结彩。在桥头堡上,还可以看到一幅对联,对仗工整,辞藻优美:山色江声今胜昔,岸花樯燕主留人。似乎在无声诉说着城市变迁与沧桑岁月。
  △湘潭大桥。

  2001年,湘潭大桥进行了一次大修。大修后经专家鉴定,这座横跨在湘江两岸的“巨龙”依然可继续使用30年。而今,湘潭大桥已运行整整60年了,这座大桥从设计理念到工程质量都经得起时间考验,它亲历了一座城市的繁荣与腾飞,也成为了湖南国企一段经典的建设史,激励着新时代的湖南国企人,继续写就浓墨重彩新篇章……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