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海利集团
公司概况
董事长寄语
管理团队
组织架构
荣誉资质
新闻资讯
时政要闻
海利新闻
媒体报导
党的建设
党建概况
党建动态
专题专栏
廉洁海利
业务纵横
技术创新
产业布局
产品中心
营销服务
企业文化
文化演进
核心理念
专项文化
历史足迹
海利赋
海利之歌
企业内刊
信息公开
经营信息
组织人事
人才招聘
社会责任
招标信息
通知公告
信访举报
联系我们
党的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专题专栏
>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主题教育
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
从“亚洲第一高”到“世界第一大”!株冶如何炼出“江南明珠”|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⑨
2021-05-28
来源:
原创
浏览量:
4244
如今你开车行驶在株洲市清水塘大道上,能远远看到一根高高耸立的烟囱。人们见惯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好像早已对这根133米的烟囱失去了旧日的感知力,事实上,它曾是“亚洲第一高烟囱”,也是象征着株洲工业曾经所达到之历史高度的标志性建筑。
这根烟囱矗立的地方,曾经是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冶”)的所在地。株冶1956年底建厂,与株洲市同龄,作为共和国曾经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株冶不仅永远写入了株洲市工业发展的发展历程,还见证了共和国的经济腾飞。
随着2018年底株冶整体搬迁至衡阳市常宁市水口山,烟囱已经不再冒烟,它孤独却坚毅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风霜。
创业维艰:肩扛手拉 株冶故事启章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就有3个落户株洲,株洲在全国工业布局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大力发展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成为了全民族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面对强国环伺的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历史选择。而“一五”时期布局的株冶,其承担的有色金属冶炼的产业职责,则为军工、化工、机械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于是“时不我待、争分夺秒”便成为早期每个投身有色冶炼事业株冶人的共同心声。
“看到冶炼厂终于开始投产了,我内心是十分兴奋的。”如今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前株冶总工程师傅作健,回忆起六十多年前刚从沈阳冶炼厂实习完回到株冶时的场景,仍显得异常振奋。
事实上,那时的株冶才刚刚搭建起铜冶炼系统,规划的区域内更多的仍是农田与小山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株洲甑皮岭——曾经的株冶所在地,人们几乎是靠着“肩扛手拉”的方式,奇迹般地快速建设了大批的厂房、烟囱和基础设施。
“挎一壶水,揣一点粮,一干就是一整天。”这是当时的株冶人对建设场景的形容。正是在这种豪迈的干事创业精神指引下,从1956年底正式筹备动工,到1958年底开始投产,仅仅用时两年多一点,一座初具规模的有色冶炼厂就拔地而起。
六十多年后,经历了当年热火朝天建设场景的傅作健还能回想起当时的一个细节:因为缺少运输建材的车辆,那时厂区工人下班后,回家路上每个人还要为修建厂办托儿所扛上十块砖,对于劳累了一天的工人来说,搬运这十块砖并非易事,但当时的株冶职工并无怨言,在厂党委的号召下,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这项建设任务,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早期株冶的落成,每个株冶人都参与了其一砖一瓦的增添。
为国还债:困难时期 彰显国企担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那段岁月,三年自然灾害、中苏交恶等一系列国内国外的历史变局,使得刚刚经十年调整方兴未艾的中国经济再次陷入困顿。
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株冶厂承担了为国家偿还外债的任务,并集中全厂上下一切力量,开展了“大炼电银”行动。
也是在那一时期,株冶厂涌现出了市劳模尹锡和等一大批为国分忧、忘我工作的优秀党员,他们成了那个时代的模范和企业的精神支柱。株冶金银工段也成为当时株洲市的标杆工段,而时任银电解班班长的尹锡和与其创造的"二五八"工作法在全市受到了高度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株洲市掀起了一股"推广二五八,学赶尹锡和"的热潮。
当时的株冶厂里流传的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金银工段的电解槽边上,来往的工人经常会看到尹锡和用拖把、抹布在电解槽上来回擦拭,在吸干净槽边的液体后再拧回电解槽。原来在金银冶炼提纯的过程中,常会有电解溶液滴落在电解槽的边缘,因为电解液中含有金银成分,为了不浪费哪怕一丝一毫的资源,尹锡和会将滴漏的溶液回收。
“那时候的人思想很纯粹,想的都是集体的事情。”据傅作健回忆,在大炼电银的最高潮时期,操作模台上堆垒着大把的碎银,但他从未听闻过厂内有偷窃银子的事情发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这么唱——“戴花要戴大红花”,这首歌表达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而那个特殊时期发生在株冶的故事,则为这样的时代精神烙下了专属于株冶人的独特印记。
走向国际:厚积薄发 书写有色辉煌
在株冶工作了36年的刘杰说起自己最初的株冶印象时,语调中仍然充满了自豪。他记得,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国家曾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上面列举了建国后的一系列经济成就,并且择取了两家优秀企业作为中国三十五年工业化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一是彼时钢铁行业执牛耳的鞍钢,另一个就是有色金属行业的株冶。
“这代表国家对于株冶的认可,可惜当时没条件将这张海报拍下来。”每谈及此,刘杰仍是后悔不已。不过,历史烟尘能掩盖褒奖的海报,却无法遮蔽株冶的快速壮大。在二十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技术积累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株冶迎来了辉煌时期。
到1990年,株冶成为了我国主要的铅锌冶炼生产基地,据当时的公开数据显示,那时建厂34年的株冶,已为国家累积贡献了113531万元,这一数字是株冶固定资产原值的8倍,相当于株冶为国家奉献了8个基础投资规模相当的冶炼厂。也难怪1990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节目中将株冶比作为“闪耀的江南明珠”。
进入90年代,株冶前进的脚步并未放慢,其生产的“火炬”牌锌锭,于1992年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正式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要知道,在当年要想拿到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注册资格,厂家生产的产品达标率必须达到100%,而最能彰显厂家技术水准的产品,则是通常被用于制造高级合金及其他特殊用途的“零号锌”。
据傅作健介绍,当时为了对标国际标准,株冶厂对“零号锌”的出产标准甚至高于纯度99.995%的国际标准。傅作健自豪地说:“当时的株冶,可以说是中国有色金属冶炼的行业标杆!”随着1996年锌十万吨项目的扩能投产,株冶的锌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这一数字在当时号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株冶为何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取得了一大批的技术突破?傅作健认为,除了二十多年来扎实的技术积累,还得益于株冶厂党委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以及一大批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不畏艰难,为企业降本增效做出的突出贡献,在这过程中,还解决了很多工艺方面的“卡脖子”问题。
“例如株冶的银浮选技术。”傅作健举例说,过去市面上的锌精矿中的银含量是不计价的,但株冶所改进升级了银浮选技术,能在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银后,锌精矿中的银含量也要开始计价了,株冶的技术改造改变了行业格局。再比如株冶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无数次实验打造的“深度净化”技术,一改锌矿冶炼中行业内通行的“黄药除钴法”,为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工人的施工环境都产生了重要增益。
经过近半世纪两代株冶人的不断拼搏奋进,在一片荒郊野岭上拔地而起的这座举世瞩目的工厂,正书写着属于中国有色冶炼的辉煌历史。在株冶人身上,我们仍不难发现那自建厂伊始就一直伴随株冶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坚定信念。1993年4月,株冶锌系统发生了大“烧板”,面临停产的危险,傅作健回忆道:“半个多月的时间,大批技术工人家也不回守在厂里,当时也没有什么上下级关系,只要谁想着了点子就去检验,大家脑子里想着的都是怎么解决掉问题。”正是在株冶技术团队日以继夜的抢修补救下,锌系统很快就起死回生。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年锌系统在修复后不仅运作良好,挽回了损失,还创下了历史最高的生产记录,一年后的1994年,株冶出口创汇突破一亿美元,成为湖南企业出口创汇首户。
火炬相传:续谱株冶时代新乐章
湘江北去,浪拍槠洲。
不论是“一五”时期的点火烧荒、破土新生;还是经济困难时期的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亦或是改革开放后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回顾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株冶像是踩着共和国历史进程的节拍,迈出的每一步都与国家的发展“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新时代,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肩负起产业链高端升级和绿色转型的重任,株冶,这个为国家奉献了六十多年的老国企,根据中国五矿、湖南省委政府和湖南有色的安排,做出了一个重大决断,由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至衡阳市常宁市水口山。
这与六十多年来株冶发展史上所遇见的任何一个关卡都不一样,整体搬迁,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厂,依稀间,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曾经在甑皮岭,那铲挖斧凿的声音似乎穿越了六十多年的时光传来,于是,一曲历史的复调在耳边徐徐奏响,这曲旋律是那么熟悉,但又蕴含着特属于新时代的鸣响。
从破土动工到正式投料生产,一个更加环保、智能的新株冶仅仅历时383天便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印象里父亲不是一个感性的人,这么多年我从未见他哭过。新厂建成,多膛炉点火的那一刻,我看到他落泪了。”株冶锌湿冶厂砷盐净化工序工人王涵说道。他的父亲现在工作于株冶铜铅锌产业基地氧化锌厂多膛炉工序,全程参与了新厂的建设,在最忙碌的时候几乎“人间蒸发”,一年在家里也见不上几回。
王涵是一个典型的“企三代”,祖辈、父辈和他自己都工作于株冶,对于父亲的动容,他有更深的体会:“株冶不仅承载着祖辈、父辈们的青春,更有他们挥洒不去的记忆。”
如果把迄今为止的株冶故事做下小结,那这一定是一个首尾呼应的故事。从“一五”时期的“亚洲第一高”烟囱,到如今新株冶所拥有的世界最大的152平方米沸腾焙烧炉、世界最大的单系列30万吨浸出和OTC溶液深度净化系统、行业最大的富氧挥发回转炉等大型设施。
历史中总充满着变与不变,从象征着工业1.0的大烟囱,到全流程智能控制的引领行业风标的智锌工厂控制系统,一甲子间,变幻的不仅是时空,更有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蕴含以及企业转型升级道路的探索。不变的是什么?是一代又一代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无私奉献的株冶人,是“奋进求发展,协力站排头”的“火炬”精神。
在原株冶的家属小区采访时,有位株冶的退休老职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那一刻似乎把历史封尘的痕迹擦亮,他说:“共和国工业的脊梁,是一代代像株冶这样的老国企里的工人,一锤一锤砸出来的。”
从“一五”时期在工业重镇株洲启航,承载着共和国经济建设、工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株冶走过了艰苦辉煌的六十年风雨历程,如今“二次创业”的新株冶落户有着百年红色基因的衡阳市水口山镇,历史仍挥毫着大笔,在红色传统与新发展理念的有力感召下,株冶人势必将在新的时代继续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它惊世一跨..
独家披露!..
扫一扫加好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