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卢木森 吴衡量 资兴报道
2024年7月,“格美”台风撕裂了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的宁静。山洪咆哮而过,房屋倒塌,良田被毁,道路中断……一夜之间,家园满目疮痍。一年后的夏日,同样是这片土地,却已焕然一新:资兴江沿岸,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蓝色波浪;曾经被泥石流吞噬的农田,如今稻浪翻涌,村民在新居前笑谈:“日子比灾前更有奔头!”
这场一年时间的重生背后,是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利集团”)以“国企速度”交出的一份饱含深情与智慧的对口支援“答卷”。
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重建后景象。
与时间赛跑:抢通生命线的“海利速度”
“当时全村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断水断电断路,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回忆灾难初期,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正香至今仍心有余悸。2024年8月8日,海利集团工作队队长吴庆飞带着3名队员进入桎木村,面对的是12处塌方、3座损毁桥梁、9处断裂的饮水管道,以及部分村民家中高达1米多的泥痕。
入村当天,工作队连夜开展全村灾情摸排,形成“道路抢通、饮水保供、塌方清淤”三张清单。
在黎家组道路施工现场,超800个人工、300余台班机械,不到两个月,10.9公里通村通组道路全线贯通,3处漫水桥抢修完工,治理边坡13处、塌方12处,廖家组、黎家组等断头路实现硬化,村民出行再无阻隔,通往青草塘组4.5公里林区道路、沟桥修复,打通了生产“最后一公里”。
道路清理现场。
饮水问题的解决更显“温度”。工作队发现,村里的水源点虽遭损毁,但上游山泉水水质优良。于是立即组织施工,2500余米新管线沿着山路铺,同时修复9处取水、用水点,于2周内让3个村民小组和村部恢复供水。
2025年1月,新增水源点建成,近2000米管线延伸至最偏远组,村民们终于告别了“雨季挑浑水、旱季找水喝”的历史。“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甘甜的山泉水,比城里都方便!”村民段春辉乐呵呵地说道。
截至目前,桎木村实现“四通四清”,41户全毁房屋家庭全部签订搬迁协议,26户在春节前搬进新居。这场民生保卫战,不仅抢回了时间,更让村民对生活更有信心。
造血式振兴:光伏板下的产业新局
“重建不能只搭架子,得让村子有‘赚钱的本事’。”海利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成为工作队从“救灾”转向“振兴”的指南针。
光伏项目的落地,成了破局关键。工作队深入走访全村后了解到,桎木村村部屋顶及闲置庭院享有全年充足的光照,是发展光伏发电的“黄金宝地”。2024年10月,吴庆飞带着村两委干部奔赴多个光伏样板村考察,邀请电力专家现场测算,最终敲定“两期建设”方案。
为赶上2025年5月31日前“全额上网、电价锁定0.45元/度”的政策窗口期,工作队推动村两委抢在2024年12月中旬与专业光伏电站建设公司签订前、后二期电站建设合同。2025年4月28日,70kW一期光伏电站成功并网;5月28日,162kW二期项目紧随其后,总装机232kW的“光伏走廊”在资兴江沿岸正式成型。
海利集团工作队为桎木村搭建的光伏板。
“现在电表转一圈,村里就多一分收入。”吴庆飞算了笔账:按照近期发电效率,每年至少稳定收益12万元,25年就是300万元。这笔钱不仅能覆盖村集体日常开支,还能用来帮扶困难户、奖励优秀学子。更令人惊喜的是,光伏板不仅为村部屋顶披上一层“防护衣”,还让原本老旧的办公环境焕发出科技感与现代美,形成一道融合绿色能源与乡村风貌的独特景观。
蔬菜种植的升级则让村民尝到了“技术甜头”。工作队走访时发现,村民房前屋后都种蔬菜,但因品种老化、技术欠缺,产量仅为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依托海利集团下属兴蔬种业公司的资源,2025年3月,农技专家带着辣椒、黄瓜等8个优质品种进村,手把手教村民“起垄栽培”“测土施肥”。
生态与安全:重建不止于“复原”
“灾前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我们要的不只是‘原样’,而是‘更好’。”这是工作队在生态修复会上定下的目标。山洪过后,桎木村留下两大“伤疤”:资兴江3800多米河段堆积的砂石杂物,以及100余亩被淤埋的耕地。
600多台次挖机、渣土车沿着江岸作业,队员们每天沿着河道巡查,确保清理的砂石不污染农田;300多台次机械开进淤埋的耕地,一点点剥离石块、清运淤泥。到2025年1月,100余亩耕地全部恢复。
清淤工作现场。
海利集团工作队请来地质专家排查,发现13处边坡、12处塌方点,随后治理边坡200多米,修建大型排洪渠800多米,硬化通组道路250米,修复灌溉沟渠2300多米。
2025年主汛期,海利集团工作队全程参与桎木村防台风、防暴雨灾害工作,下沉村组排查安全隐患,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经历多次暴雨考验,所有工程完好无损,未出现一人受灾。“以前下雨就怕房子塌、农田被淹,现在睡得踏实。”村民曹松柏,看着村里新修复的灌溉沟渠,语气里满是安心。
践行国企担当:365天的坚守与奉献
桎木村的蜕变,离不开海利集团的“硬核”支撑与工作队“沉浸式”付出的双重加持。
资金保障方面,海利集团开通“绿色通道”,首笔救灾资金仅用4天便迅速到账,后续280万元援建资金也提前到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工作队创新采用“村委主导+村民实施+工作队督导”模式,41户搬迁安置和10.9公里道路修复等项目均提前完成,创造了“桎木速度”。这份速度背后,是海利工作队日日夜夜地坚守。
2024年重阳节,工作队组织村里40多位老人座谈,重振信心;深冬时节,会同村组干部为受灾户、困难户送去棉被粮油,确保村民“温暖过年”……2024年9月中下旬起,“六帮”支援工作由“救灾”阶段顺利过渡至“灾后重建”阶段。
在工作队推动下,无论是海利集团援建项目,还是政府拨款项目,均严格按照“以工代赈”模式推进。所有项目均由村委会组织本村劳动力参与实施,这不仅便于项目管理和执行,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通过劳动增加收入。一年来,通过这种方式累计为村民创收超70万元。
“在‘以工代赈’类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每天到现场进行指导督导,既监督质量,又确保工效,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吴庆飞说道,正因如此,桎木村所有已实施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都质量合格、顺利通过相关验收。
海利集团以“铁肩”担起如山责任,用“匠心”助力瑶乡涅槃,不仅重建了一个村庄,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国企服务国家战略、心系人民群众的壮歌。桎木的重生,是终点更是起点。下一步,海利集团将继续关注这片土地的发展,让对口支援的情谊,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历久弥新。